2013年,馬斯克說要有超級高鐵,于是他開了一家無聊公司(The Boring Company)。今年,Boring稱開始全面測試Hyperloop,時速1000公里的超級高鐵要來了?
AIKK9BJ">財聯社11月7日訊(編輯 馬蘭)馬斯克名下的The Boring Company公司(下文簡稱Boring)日前宣布,將開始全面測試Hyperloop(超級環線),即通過管道系統使車輛以超過600英里(約965公里)的時速飛駛。
推文中的照片顯示,一輛特斯拉汽車被放置在一個完全封閉的管道中。
AIKK9BL">這距離馬斯克2013年第一次提出超級高鐵概念差不多過去了十年,人們或許有機會親眼見證馬斯克口中的概念成為現實。
AIKK9BM">馬斯克曾經這樣形容該技術:載有乘客的吊艙將快速穿過4米寬、全封閉的金屬管,這些金屬管接近真空,吊艙利用磁懸浮原理懸在軌道上,基本不受到摩擦力的影響。
他當時暢想,該技術將會把洛杉磯到舊金山之間的旅行時間縮短至30分鐘。
改停車場?全面測試?
在Boring公司發布推特的前一天,有媒體報道稱,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霍桑市SpaceX辦公室附近的超級高鐵項目已被無限期擱置。
據當地的市議會成員稱,該管道區域將變成SpaceX員工的停車場。
而Boring公司推文中反駁稱,即將全面測試Hyperloop。但Boring公司并未指出將測試哪一個地點的Hyperloop項目。
但今年4月時,馬斯克曾表示將在拉斯維加斯建造一個有效的Hyperloop,Boring公司則稱將在今年某個時刻開始測試。
據Boring公司官網介紹,超級高鐵速度可達每小時600多英里。按照這個設計,加州霍桑市建設的1英里管道顯然無法完全測試超級高鐵的速度優勢。
紐卡斯爾大學的運輸技術教授Roberto Palacin也表示,在管道中創造真空條件,然后以一定速度加速或剎住車輛的想法很好,但只是基本的物理技術,并不是一個系統。
真正的Hyperloop還面臨著更多的技術難關。
關關難過
Palacin表示,任何正常運行的Hyperloop都必須開發一個控制系統,工程師需要管理定期運行的車輛,且還要清楚如何操作安全系統。而公共交通和運輸系統是非常復雜的社會技術系統,除了技術和工程之外,還要考慮人類與系統的交互。
英國鐵路工程師Gareth Dennis則表示,超級高鐵的一個問題是容量。幾乎所有研發超級高鐵的公司,其技術假設都是:在最大乘客數為30或40名時,列車可以達到要求的運行速度。
因此在Dennis看來,Hyperloop系統可以承載的乘客數量遠低于傳統鐵路,從這個角度上講,超級高鐵的運力毫無用處。
有專家表示,或許可以將超級高鐵應用于貨運。劍橋大學的工程動力學和振動學教授Hugh Hunt就這樣認為,人類只能承擔一定程度的(高速帶來的)痛苦,但物品可以承受更多壓力。
超級高鐵應用的另一大巨頭——英國維珍超級高鐵今年出人意料地表示將轉向于貨運運輸。另一家超級高鐵公司HyperloopTT也稱參與了德國漢堡港的一個貨運項目。
但Dennis卻潑了一盆冷水稱,貨運并不需要那么快的速度。荷蘭埃因霍溫科技大學智能移動教授Carlo van de Weijer也表示,對10分鐘把貨物從中國運到歐洲不感興趣,大多數人對時速50英里的卡車非常滿意。
除此之外,建造真空隧道的成本問題、維修問題、噪音問題,以及超級高鐵在真空隧道中需要更先進的通信技術也一直是外界對該設想存疑的關鍵制約。
然而,連同Boring公司在內的超級高鐵公司似乎都無法針對這些問題給出解答。
下一個十年之約?
雖然超級高鐵很大程度上仍是不少公司販賣的科技之夢,但Boring公司仍讓不少投資人感到很有前途。
今年4月,該公司宣布在C輪融資中募得6.75億美元,公司估值已經達到57億美元。
當時,Boring公司唯一稱得上產品的,大概就是加州霍桑市和拉斯維加斯的測試隧道。更扯的是,拉斯維加斯的LVCC Loop隧道在年初的CES展會觀眾體驗環節中居然發生大堵車的囧事。據觀眾稱,當時時速不過35英里,且車輛開得搖搖晃晃。
即便如此,馬斯克開的空頭支票也有人愿意相信。
劍橋大學教授Hunt則相對樂觀,他表示很確定該技術會在十年后的某個地方出現,也許會在二十年后無處不在。而現在在技術的早期階段,競爭將會是非常重要的推動力。
競爭之外,合作也在不斷發生。據消息人士透露,Boring公司的超級高鐵正在尋求和中國中車合作,但中國中車隨后否認了該消息。而除了中車之外,Boring還在全球尋找合作伙伴。
此外,中國中車表示,雖然沒有在研發時速1000公里的真空超導列車,但它確實在研發時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懸浮列車。
據媒體9月報道,目前該高速磁浮列車已完成聯調聯試和低速實驗,正在計劃建設試驗示范線中。
不過,時速1000公里的超級高鐵想要落地還為時尚早,也許正如Hunt預測的那樣,在下一個十年我們才能看到一些希望。
- 蜜度索驥:以跨模態檢索技術助力“企宣”向上生長
- GOSIM 開源創新匯首次亮相,共建全球開源新生態
- 走進千行百業的長廣溪智造協作機器人,長什么樣?!
- TüV萊茵“第一屆家用割草機器人性能挑戰賽”火熱進行中
- 六重福利buff疊到你震驚!元PLUS冠軍版13.28萬元起
- 2023是德科技年度技術盛會成功舉辦,以澎湃動能引領科技創新
- 阿里新任CEO吳泳銘首發全員信:確立兩大重心,投入三類業務
- AI或將顛覆美股市值榜 投行分析師:蘋果恐失“頭把交椅”
- BF發布2023年全球科技品牌價值100強 華為克服全球障礙仍居前十
- 任正非最新發聲:我們儲備人才,不儲備美元
- 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開講 張益唐勉勵快遞小哥堅持所愛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