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消息(岳明)各行業數字化進程正在加速,越來越多的企業將把他們的業務放到云端去深化,預計到2025年之前,所有的企業都會用到云的技術,85%以上的企業應用將會部署在云端。
在各種形態的云平臺中,行業云與其它形式的“云”的共性還是有所不同的,行業云更多強調的是產數融合。行業云由三層組成,能力底座通過“云資源服務”完成,中間層是通過可組裝的平臺架構,實現出相對靈活的、有針對性的通用業務能力模塊,上層則是輕量級的定制化解決方案落地。
有別于傳統行業解決方案,行業云解決方案改變了過去以企業重度定制化交付為主的思路,讓“定制化要求”變輕了,更加易于交付;同時,行業云解決方案還保證底層能力的健壯性和可擴展性,具備快速迭代、快速復刻行業能力,滿足最終業務需求。
可以說,行業云的價值是顯而易見的,主流云服務提供商也都大量投入資源。但從實踐來看,行業云尚未突破規模行業爆發的臨界點。Gartner研究副總裁季新蘇指出,主要是兩方面原因:首先,“行業云”服務提供商的產品本身不成熟,市場群雄割據、沒有一個大的玩家建立標準;其次,甲方需求也不匹配行業云交付,目前還是以大規模定制化,服務于業務要求滿足為主。
而行業云最大的交付挑戰則來自如何管理好定制化邊界。在Gartner看來,云服務與大規模定制化之間存在著天然矛盾。“‘云’本身強調的是規模效應,如果涉及到‘大規模定制化’,‘云’不可能有商業利潤,而且未來的擴展性也是非常有限的,如果這個矛盾不解決, 會極大限制了行業云的想象空間。”
以金融行業為例,大型金融機構傾向于私有云方案并且對行業中小機構輸出,但中小型金融機構因為營收有限對于價格比較敏感;同時,中小型用戶自身的IT部門對于業務部門的管控能力比較弱,導致無法有效管理業務部門提出的大量定制化需求。在這樣的狀況下,導致行業云市場在中國的金融領域回報是有限的。
季新蘇認為,“行業云”要想取得成功,關鍵是找準特定場景,把內部流程“外化”成外部認可的“最佳實踐”,“我愿意用你的流程,我愿意借鑒你的流程來達到能力。”而對于行業云的提供方來說,工程化能力是競爭的核心。
季新蘇指出,在行業云的推進過程中,需要有一個相對清晰的標準,“無論實施還是構建行業云是需要有一個內部評估機制”。如果跳過可組裝的中間層能力,直接把重心放到行業定制化上,那么“行業云”其實非常非常的“重”,而且很難交付或者是交付對于企業來講也無法復制。
- 蜜度索驥:以跨模態檢索技術助力“企宣”向上生長
- 云手機 | 開啟一段云端奇妙之旅
- 阿里云日志服務SLS全面升級:秒級處理數千億行日志、新計費模式可省32%
- 阿里云GraphScope獲圖計算頂級比賽冠軍,中國團隊首次在該賽道奪冠
- 828 B2B企業節:華為攜手萬家伙伴搞事情,企服賽道要變天?
- IDC報告:2023年歐洲公有云服務支出將達1420億美元
- 畫質登峰造極+音質聲臨其境,TCL 115"X11G Max值得期待!
- 阿里云數據庫再獲國際頂會肯定!17篇論文入選VLDB刷新紀錄
- 云端AIGC爭奪戰:微軟和亞馬遜誰將笑到最后?
- Canalys:2023年Q2全球云服務支出達到724億美元 同比增長16%
- 重構·進化·啟新境丨新華三重磅發布新一代智慧存儲新品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